對于天然的等離子體,即天體、空間和地球大氣中出現的等離子體,人們不可能用地面上實驗室中的一般方法主動地調節實驗條件或加以控制,而主要只能通過各種日益增多的天文和空間觀測手段,如光學、射電、X射線以及現代的高空飛行器和人造衛星──“空間實驗室”,來接收它們所發射的各種輻射(包括各種粒子)。
根據大量的觀測結果,并在天體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的認識基礎上,依靠目前已建立的等離子體物理理論和已有的各項基本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和綜合,方能深入地認識這些天然等離子體的現象、本質、結構、運動和演化的規律?!?a href="http://www.w1080.cn/">等離子處理機】
要研究或利用各種人造的等離子體,必須先把它們制造出來;而要制造任何一種新的等離子體或者擴展它的性能參量,又往往必須對它先有一定的認識。
由此可見,對于人造等離子體,只能采取邊制造邊研究,研究和制造循環結合、逐步前進的辦法。例如,受控核聚變等離子體的研究,就是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實驗裝置,來產生具有特定性能的等離子體,逐步提高它們的溫度和約束程度。
而每一代裝置的設計,又必須在已有等離子體實驗的基礎上,通過理論方面的外推和定量演算,加以確定。特別是較大類型裝置的建造,必須立足于各項經過試驗的、成熟的工程技術,輔之以必需和能夠及時開發出來的單項新技術,例如強流電子束和離子束技術。【常壓等離子設備】
裝置建成后,實驗的第一步是使用各種儀器手段,對裝置中產生的等離子體進行測量;測量數據要按照已有的理論進行處理,以得出裝置中等離子體具體形成過程和現象細節性質的定性和定量的結果,這些就是等離子體診斷學的內容。
對實驗條件的調節和控制也必需有測量診斷的結果作為依據,然后方可接上現代的信息和控制技術,構成閉環的操作,從而推進實驗研究。
實驗結果要同參量條件相對應的理論分析進行對比校驗,以判定實驗及理論的前進方向。等離子體實驗的因素復雜多變,難度大,精確度不高,而理論描述又遠未完善;實驗中意料之外的結果常會出現,而成為理論創新的前導?!?a href="http://www.w1080.cn/">等離子Plasma】